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创作吕梁红色歌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创作吕梁红色歌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理解汉末农民起义?
汉末农民起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它第一次把农民战争和宗教结合起来,宗教强化了农民战争的动员能力,包括思想的号召力,这是一次在宗教思想支持下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那么农民战争和宗教结为什么会结合起来?以及它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东汉流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这是东汉晚期流传的一首歌谣。大意是说: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已经成熟,在田间收割的只有妇孺。家里的男人在哪里?男人都在西北胡地服兵役。基层官吏自备车马,一路向西。百姓苦不堪言,控诉无门,只能含泪吞声,私下论议。
国家有边患,男儿服役从戎、保家卫国,本来是寻常之事。可是,东汉后期的西北兵役为什么会让百姓如此痛入骨髓而怨声载道呢?
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给东汉王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汉安帝时期(106—125年),为平息羌乱,花费二百四十多亿。汉顺帝时期(125—145年)的一场战争,又耗资八十亿。而当时,东汉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大约八十亿。这无休无止的庞大军费,自然都出在百姓身上。
旷日持久的对羌战争,成为东汉王朝始终无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给黎民百姓带来无限痛苦。男子出生入死,奔命边关;妇孺劳作田间,还得负担巨额军费和多如牛毛的杂税。战争之外,东汉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上连年灾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食,成为流民。
太平道:
早在西汉成帝时,一个名叫甘忠可的人,从滨海齐地千里迢迢来到京城长安,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名叫《包元太平经》的书。朝廷认为他假借鬼神欺上惑众,将他关进大牢。东汉顺帝时,齐人宫崇向天子奏上《太平清领书》,被没收封存在帝国的书库里。桓帝时,著名的方士襄楷又向皇帝提到这部书,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也没有追究他的过失。到了灵帝时期,张角接受并宣传《太平清领书》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宗教组织——太平道。
张角的太平道,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道教组织。位于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壑幽林密,溪水潺潺,风景秀丽。相传,东汉人张修曾在这里创立了“五斗米道”,在百姓中收徒传道。百姓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组织,“五斗米道”由此得名。张修在徒众中建立起严格的管理组织,俨然成为一个与地方政府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太平道用符水疗疾,给老百姓治病,正是当时广大生活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一种需要。太平道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与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广大人民群众困苦不堪有很大的关系。
黄巾举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太平道发动起义的战斗口号,也是他们起义前的舆论准备。“苍天”,代表腐朽的东汉政权;“黄天”,则代表新生的太平道理想社会。“甲子”,是184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为农历甲子年。实际上,“苍天已死”的口号并不是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时才发明的。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地发现了一块墓砖,上面赫然刻着四个字:“仓天乃死”。“仓天”,也就是“苍天”。“苍天乃死”,与张角太平道宣扬的“苍天已死”口号如出一辙。这块墓砖有明确的纪年——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比张角起事早了十几年。这说明,早在张角起事之前,下层百姓中间就普遍弥漫着绝望和仇恨的情绪,这也是太平道迅速发展的群众基础和时代背景。一旦有星星之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
总之,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全国性农民暴动。它虽然没能推翻东汉政权,但是使这个老迈腐朽的封建王朝遭受重创,奄奄一息。第一,东汉政府的统治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国家财政出现了巨大危机,宦官与士大夫群体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更加黑暗。第二,黄巾军开启了一个持续动荡的时代。在边疆,汉族豪强与羌人、乌桓、鲜卑势力联合,边陲再无宁日。在中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官军疲于奔命。第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逐渐由帝国秩序的维护者演变为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后来开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曹操、刘备及孙权的父亲孙坚,都曾参与过镇压黄巾起义。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是一群可怜的草根无路可走的悲壮之举。汉末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
当时政治的昏暗一定是到了非常严重的境地,这时候再来一个什么自然灾害的话,就具备了起义所有的客观条件。然后缺的,不过是一个振臂高呼的人。当张角兄弟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时候,未来怎样?他们并不清楚。
黄巾起义的最终结局是被东汉末年的军阀和朝廷联手剿灭了。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正式敲响了汉王朝的丧钟。天下开始狼烟四起,军阀混战,终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随着魏文帝曹丕的即位,汉朝宣告灭亡。
汉末农民起义是指黄巾军起义。
东汉末,政府朝廷混乱,外戚、宦官干涉政务,中央集权体制已然衰落,地方分权格局加剧。
地方上连年旱灾,赋税却依旧延续征收,不见减少。
所以农民暴动是历史必然,然而地方军阀也开始了磨刀霍霍。
农民为了吃饭为了生存,为了争取自身的安定生活,拿起各式农具讨伐汉朝的昏庸无道,但最终失败了。
皇帝从农民身上获取了全部的资源,最后却还不断压榨人民。人民何罪之有?!
两汉农民起义的根源都在于经济的崩溃,西汉时期由于王莽篡逆,整个西汉时期的政治资产全部被王莽所篡夺。因此王莽可以随心所欲的实行他的那一套天方夜谭似的经济政策。
首先,他主张改变币值。将原本的五铢钱全部废弃,而使用他种类繁多的新币。据《汉书》记载:
“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 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直各如其文。
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中就将国家经济捣毁,由于它是全方位的经济革命而不是部分的改革完善。所以,因为王莽改制而破产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都投入到了反王莽的队伍中,也就是后来的农民起义军。
东汉时期的黄巾军起义也是由于经济的困难造成的。东汉桓帝时期国家经济就已经开始面临极大困难。桓帝延熹四年就开始明码标价出售实际官职和高级爵位:
“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光和五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在卖官鬻爵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钱币数量非常惊人。“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这样的钱币数量足以使五铢钱的价值跌到谷底。一般等价物的崩溃和贬值自然会让小农的经济破产,黄巾军起义便是由此而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创作吕梁红色歌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创作吕梁红色歌谣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