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色歌谣和诗乐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红色歌谣和诗乐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经》到底讲了什么,竟然能让其上升到经的高度?
《诗经》是西周到东周初年的,周朝的社会生活的最可靠的史料,“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反映西周士女交往、婚姻家庭、农业活动,公务工作、朝会宴饮、祭祀活动。有丰富的历史资料。神话内容少,人事内容多,有诗史之称。吕思勉《中国通史》大量引用《诗经》内容来写文化史,其中婚姻家庭部分,如果没有《诗经》几乎难得对后来文献提供例证。
至于《诗经》何以为经?这个问题提的奇怪,所谓“经”是本意是国家典籍,由于是典籍,内容不能更改,具有权威性质。《诗经》是西周诗教的主要内容,有专门负责采风的官员,官员常需要献诗,祭祀需要演奏“颂”,朝会宴饮需要奏“雅”,非祭祀、正式朝会等场所则演奏“风”。《左传》记录有 季礼在鲁观周乐,演奏的曲目多与现《诗经》内容同。这说明孔子之前的《诗经》大抵与现在的同,孔子大概是不可删也不能删。因为《诗经》为西周典籍,孔子重礼,大概不会做这种和身份不同的事。孔子“述而不作”,孔子并非谦虚,而是没有“作”的身份,只有“官方”才可以“作”,孔子是“士”,不得作。孔子之世没有个人“著作”!现在某某“作”都是后世托名,并非当时“著作”也。
所以《诗》是真正意义的“经”,由于《诗》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又日常所用,士民传诵儒生必背。虽经秦火,保留完整。而列国文献毁于秦火。
《春秋》由于孔子在鲁(孔子为鲁国老),得以在孔门流传,其记录完整,本是鲁史。故得称经。而春秋三传不得称经。这是“经”的起初情况。后来凡“不易经典”都可以称“经”,如《道德经》,佛经等等,另当别论了。
《诗》本就是经,后来列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而《诗》之时,是没有儒家的。
诗经一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化诗歌开端。收集自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古劳动人们的劳动 ,爱情,战争与徭役 ,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烟,祭祖与宴会,包罗万象。是中国古代(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经,经典。指传统的权威的著作;宣传宗教教义的根本性著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王力《古代汉语语》则定义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于体现本阶级最高思想准则称谓经。西汉起,尊儒家著作为经。(1203页)西汉汉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从此时起凡是儒家著作.皆称谓经。《诗经》,孔子删诗时只称为《诗》,汉景帝独尊儒术时才加个“经”字,于是乎出现了《诗经》的称谓。
《诗经》讲了些什么?概括说,《诗经》分三大部:风雅颂。风,十五国风,属于地方音乐,奴隶音乐;雅,属于朝庭之歌,所谓正声;颂属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共305首,这是孔子删诗后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的乐歌。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0220529)
诗是六经之首,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总而言之,《诗经》是文化修养和人生情操的教科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红色歌谣和诗乐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红色歌谣和诗乐教育思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