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茶叶的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茶叶的历史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的制茶历史?
中国的制茶历史: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1、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时,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的习俗,将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2、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具有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也就是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
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到了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什么朝代为茶叶的加工,饮茶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在唐以前,中国人用茶的历史过程,是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中国茶文化在此时发展出了工艺繁复,兼具美感的煎茶法。
在宋代,茶大多是半发酵的膏饼,在点茶前,还要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
茶叶最早是谁发现的?
答:
传说最早发现茶叶的是中国古代神农氏。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在探索山林中的植物时,有一次尝试着嚼下了一片树叶,发现味道苦涩,但却感到精神振奋和身体舒畅。他认为这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于是将其命名为“茶”,并开始广泛推广茶的使用。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茶叶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当时人们就开始采集茶叶,并将其用作药材或饮品,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交流,茶叶也逐渐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和健康价值的饮品。
说一说茶的文化?
茶叶,其本身没有文化。
茶,科学界定义:植物。
茶叶,经济学定义为商品。
茶叶,陪伴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世界。文明把茶变得可以人类共享,茶叶与人类社会文明共生。
文明二字,最早见于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茶也必将陪伴着人类走向未耒,茶与人类的生存文明共舞。
中国茶,在历史上通过一带一路把东方文明(絲,瓷,茶)馈赠予了全世界,文明把茶叶变得可以人类共享。而作为包容各类文化的载体,中国茶走出国门后也融汇了全世界各地的地域文化。茶叶在英国,她所承载的是英国文化; 茶叶在日本,她所承载的是日本文化......。
而茶叶在中国,茶所承载的是历代以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二千余年来自有文字记载至清代,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各地地方志中的涉茶文献),已经整理出并出版的古代茶书114种,现存的古代茶画350幅,古代茶诗一万五千余首。茶,所承载的文化体量如此巨大,这就是当今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发掘,整理,活化,传承中国茶的文化固态印记,也许也就是当今茶的文化工作者的毕生追求,也是当下茶行业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茶叶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茶叶的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