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台山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天台山历史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台山的由来和来历?
天台山,又名天佛山,是南北朝时期兴林国国君妙庄王的三女儿,人称三皇姑,聪明伶俐,喜研佛法,同情百姓。16岁时,三皇姑被父亲许配给宰相之子李炳。她执意不从,夜逃皇宫,打扮成村姑,于九月十九日来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门。妙庄王厌憎佛教,下令火烧白雀庵,烧死尼姑五百名。三皇姑放声恸哭,感动了太白金星,化作一只斑斓猛虎驮她来到天台山,三皇姑在此潜心修炼九年,终成正果。
妙庄王火焚白雀庵后,恶梦频繁,患了一种怪病——人面疮,求遍天下名医,无济于事。三皇姑不计旧恶,献出自己的手眼治好了“人面疮”。
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文武百官来到天台山敕封三皇姑为“全手全眼”观音。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这时三皇姑圣像出现在空中,显出千手千眼法相。而她的肉身脱离法相,躺卧在天台山,成了无手无眼的天然卧佛。
四川省邛崃市天台山的名字来历?
邛崃天台山相传系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曾选此山为登高祭天之处,故得“天台”之名。景区与成都市与雅安名山、芦山县雨城接壤,地处邛崃山脉的尾部。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40平方公里,为国内罕见的箱状向斜山地,整座山大致呈英文字母“n”字形,分为三级台地(一台地:肖家湾-等乐安;二台地:等乐安-小九寨;三台地:正天台以上)。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状若冲天高台,丹霞地貌和红层类岩溶地貌混杂,形成与常规反差极大的独特地貌形态。独特地貌形态又与多态的水体构成完美的山水骨架。
邛崃天台是一个山洞。天台山古名东蒙山,远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时,曾选此山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
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情况,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了“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南北朝时期,西游僧人普达舍耶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时期,宗教漫延,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势力为大。
天台山历史遗迹?
天台山最早建庵是在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建者为碧云大法师,碧云,系浙江仙居人,学佛于浙江天台,学成之后,即芒鞋衲衣,云游天下,寻觅修行胜地。一日,来到此山,见此地层峦叠嶂,松竹奇幽,奇花似锦,百鸟和鸣,且又远离尘俗,不禁大喜过望,连声赞叹:“此处有灵鹫(印度一佛教名山)之气势,天台之灵秀,真乃吾息杖参禅之美境也”。遂选定此山稍东一块园形平地,此地似铜锣,故称天罗山。碧云在此结茅为庵,暂作栖身之地。然后拜访山主,告以自愿在此山上建寺,并建议改名为“天台山”,山主感其愿力宏大,允其建庵,并得善男信女相助,遂于贞观二年动工建寺。两年后竣工。相传,建成之后,寺院充满奇香,多日不散,故佛寺命名为“香城院”。寺院建有九幢二十七间,十八阁,七十二殿。
寺院建成后,碧云开辟佛堂,广收僧徒,由于他学识渊博,四方僧徒,无不慕名前来求教,不到两年,僧徒达四、五百人。
明洪武五年(公元1312年)重修,是本县较早的寺院之一。寺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房屋二十七间,占地2000平方米。左边三栋是佛殿,右边三栋是书院落,中间三栋为神座,往东西步行半里许,有灵普塔,上有石碑上刻有众多大师的法讳,末尾一行刻有“龙飞天启三年葵亥孟春月吉旦重立”等字样。普塔旁有石板数块,掀开石板有一暗巷,人可下,至两层阶石处,有一圆形地下室。此处现已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燃灯阁、山神庙、千手观音殿等,是我县佛教中心,也是永丰县旅游重点景点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台山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台山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