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中历史文化专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中历史文化专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中历史?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
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
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晋太康十年(289)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我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南宋绍兴十年(1141)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为府,设汉中府。
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
1913年设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及商洛市部分县,共25属县。1928年,废道,县直隶于省。1935年,设立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
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下辖汉台(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城固、洋县、勉县、宁强、略阳、西乡、镇巴、南郑、留坝、佛坪11个县区。同年4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全市66个区公所建制全部撤销,477个乡镇建制撤销203个。
汉中历史典故?
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典故发生在城固县桔园镇的升仙村,因一女子好逸恶劳一心想上天享福,梦中得天神指点吃了天神指定的东西,随即升天,并将家人和鸡狗一同带上天宫。
二,明修棧道,暗度陈仓。此典故发生在汉中市北郊的褒河两岸,诸葛亮巧搭木桥过褒河,让民工用火烧水激的土方法,硬是在衮雪狭隘口之崖畔上凿出行人棧道,凿壁搭木,沿山铺石阶,修通了西去宝鸡的褒斜道。
汉中和广元历史渊源?
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与西安市、宝鸡市相连,东与安康市相连,南与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相连,西与陇南市相连。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大汉王朝的发祥地,也与汉族这一称谓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广元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利州,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素有“女皇故里”、“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为四川的北大门。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中历史文化专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中历史文化专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