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土家族历史时间?
土家人是古国遗民,不会像苗人那样拒绝容纳汉人,所以土家族与外来的汉人大量的混血融合,早期是融合中原、燕赵、关中逃难过来的北方汉人,元明清时融合安徽、江西移民过来的南方汉人,并且融合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居住在与苗族相邻地方的土家人又会有点苗化。
土家族语言是古巴国土话,土家人因为很早就和汉族融合,所以大部份土家人在汉代就说起了汉语,明清时说起了西南官话,也有极个别的土家人生话在极度闭塞的深山苗区,不与外界汉人联系,也不与汉族融合,甚至都不与汉化后的土家人通婚,所以还是保留了古巴国语言。
土家族在融合时保留了当地的巴楚文化基因,又有一点苗人的风格,山区闭塞贫瘠。因常起战事,所以勇武好战,生活风气也有些粗鄙,民俗即独特又多元,常被山外的汉人误称“土蛮”。由于土家人的服饰与客家人十分相似(除了头饰),所以苗族也一直认为土家族是客人。
湘西土家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历史悠久,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土家”称谓,是相对于“客民”而言,是为区别不同于本族的外来人。清朝对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后,土家语言逐渐为汉语所代替。调研中了解到,如今土家族语言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困境。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月月有节,社八节、牛王节、跳马节、酉水龙舟节……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每进腊月,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等,这些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在土家族聚居区筹备得红红火火,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落幕。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而且源远流长。如今,湘西流行的土家族舞蹈有:摆手舞、铜铃舞、毛谷斯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舞等。据土家族人介绍,摆手舞源于巴渝舞,至今仍保留着巴渝舞的征战、歌号、鼓乐等特色。
据了解,土家山歌是土家族舞蹈音乐之一,多在舞蹈段落间隙里唱山歌,有的根据舞蹈内容事先编好,也有的见景生情,现场编唱。土家族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恋爱,土家族地区情歌对唱很普遍,很多地方至今还举行“女儿会”,以歌幽会,以歌谈情说爱,以歌成婚。目前,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仍会唱哭嫁歌,比如“女哭娘”“姐哭妹”等。
土家族受汉族影响,崇拜祖先,也有自己的民族图腾,他们通常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主神。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等。
土家族图腾及其文化内涵?
土家图腾相传,禀君是土家民族开基创业的先行者,受到了极大的崇拜。据《本记》载:务相(禀君)死,化为白虎升天。于是白虎被崇奉为土家图腾,为祖先神。尤以神龛中堂挂白虎以示敬奉。
但在山大人稀的土家住处,又常遭虎害,有消极躲避者,亦有相对镇摄之举,如土家人建房,户不对白岩,视白岩为虎,有“白虎对户坐,无灾必有祸”之说。如万一因地理条件限制,也有采取在门前加挡白岩的屏墙,或修门楼,置狮头像,俗称“吞口镇白虎”的补救措施。
这是土家人对“虎”表现出“崇”与“忌”不同的原始信念,沿袭至今。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