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普洱的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普洱的历史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普洱茶的历史?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由发展期。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销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
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
第三阶段(清末以来)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
清末以来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普洱逐渐失去茶叶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原普洱茶区分解为思茅、勐腊、勐海、景洪茶区,茶叶不再以普洱标注;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红茶、烘青、晒青、炒青等多样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渐次衰落,为新兴茶区所取代。
最早普洱茶产区的文字记录《蛮书》唐樊绰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写的《蛮书》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普洱的历史沿革?
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市因普洱茶而名扬中外。但对普洱真正内涵的解释却不断的困扰着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为普洱用哈尼语就是水湾寨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有局限性,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相符。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疆土面积最大的州市。普洱这块土地,在唐代时,为南诏国的银生节度使管辖,称为步日赕;宋代时,为大理国属地,改为步日部。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增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元代改步日部为普日部;明代洪武年间,改普日为普耳;清代雍正七年设普洱府,普洱成为府级建制,府台驻宁洱。
1913年撤普洱府,设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道署由宁洱迁驻思茅。1926年道署迁回宁洱县。1929年撤普洱道,改设普洱殖边督办区。
1940年改设普洱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设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更名思茅专区,2003年思茅地区改设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
下面我就从中华文化中去寻觅普洱名字的演化过程:
普洱这地方在元代以前为蛮荒之地。元朝是中国历代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元代把步日改为普日,一方面是近音,在中华文化中普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施明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天一统,于是定矣。所以把步日改为普日契合时期背景。
明代把普日改为普耳,或许是官方看到东汉许慎说文逐个普日无色也,即白天黑夜一样无色昏暗。国家使用地方名称不好,就用象形字耳或是读着押韵,故而把日改为耳。
雍正四年鄂尔泰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即为改土归流。也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停止管理,从而增强中央对西南地域的统治。
设置普洱府属于顶层设计范畴,不可能去釆用一个毫无话语权的少数民族言语的意义水湾寨,而必有深层含义。
当时康熙词典对普~普通、普遍、普天同庆;洱~水名,沐浴、惠泽万物的意思。故把普耳改为普洱。
所以对古普洱府名字比较靠谱的诠释有普天同庆润泽万物、普润万物惠泽天下等意思。今天被称为天赐普洱,也就能很好了解其中的含义了。
过去把普洱解释为哈尼语水湾寨,寓意为有山、有水的地方,也许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作者是哈尼族,但带有太浓的地方家乡情结。使得普洱地名含义的解释缺乏广泛的深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普洱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普洱的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