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文化的句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文化的句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名言诗句有哪些?
唐朝山水诗人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一谢邀请,请欣赏、品味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1)秋山雨歇,空气格外清新晶洁。(2)松间明月照耀,水珠闪闪发光;山泉微涨,流过石上,发出清脆的淙淙声。
(3)竹林里传出愉快的喧笑,浣纱姑娘们回来了;莲叶莲花纷纷摆动,原来是渔舟归来从那里经过。
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经过王维彩笔的描绘,显得美丽、飘逸,成为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名句。
(两山间)
自予营北渚,
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
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
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
山仍劝我还。
祗应身后冢,
便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
归鞍未可攀。
(摘自王文公文集)
“春江花月夜”,
“滕王阁序”佳;
“岳阳楼”上“观沧海”,
“大漠孤烟”飘“雪”花。
“赤壁怀古”“忆江南”,
“小桥流水”“有人家”;
“采菊东篱”“望岳”小,
“古道芳草”“夕阳斜”。
毛主席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时滔滔。一一须晴日,看红装素果,分外娇娆。一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春。一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一等等!
谢邀
我知道历史上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名言诗句还是很多的,下面我就自己知道的写一些。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望岳》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主要是写了当天的白云朵朵,还是山间的小鸟沟壑,眼前的美景就是在眼睛里来回的。此时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我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我国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多了去了,简直可以用浩若星辰来形容。既然是简单的介绍,我这是就挑最重要最重要的来谈一谈!
在众多文化遗产中的重中之重,应该首推汉字!它虽然经历了由甲骨文(夏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魏晋)→草书(唐宋)→简体字(新中国)的长期历史变迁,但汉字的基本意思及基本构成却一脉相承。有别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的演化过程中存在强烈的逻辑思维和时代烙印,特别是秦始皇统文字后,在中华大地上,不管你家的方言有多么的生涩难懂,一个北方人和一个广东人谈生意,南腔北调、不知所云,没关系,座下来拿根树枝,在地上就可交流。而拼音文字讲究的是发音与文字同步,故受方言及时代变迁,甚至是以讹传讹的影响相当大。以至在西方,一位常年研究文字学的教授,也很难搞懂自己祖先一千年前留下的文献;而我们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只要稍加查一些史料,便可将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读一个大摡!
汉字的另一个作用是,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强化了中国人大一统思想及中庸文化。因为书同文,有便于这个人类有史以来人口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的民族,突破血缘的束缚,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拼音文字一个字母错了,整个单词的意思就变了。而汉字则不同,稍微写歪一些,稍微写草一些,甚至漏写一点,只要大摡是那个样子,别人就看得懂!实在看不懂,发挥形声字的特点,长字认一截,短字认一边,老子猜!读音猜错了?没关系只要意思差不离,一摸头、一笑了之!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很中庸?中庸即合理。就象那抛物线的中间区域,只要不破底线,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好谈!是不是有点象中国外交?其实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是刻在骨子里的。而汉字就是源代码!
有个老外朋友问我:“你们中国人那么中庸,为什么打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我说:“那是有人突破了我们的底线!比如说一字,你正写,斜写,竖写,写短一点,写长一点,写弯一点,我们都认做一。但你非得把它弯得首尾相连,那我们就认为是零了。这时侯方块字的棱角就显现出来了,教书先生就不高兴了,先生不高兴,不是吵你两句就行了的,先先不高兴了,是要手板,打屁股的!而且要打到痛、打到认错为止。”
所以孙子兵法说:“上策伐交,次之伐谋,再次伐兵,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其实中国人一直在争议上留有余地。我们的文字教会了我们中庸,但并不代表我们平庸!中华民族学会了包容,但我们决学不会包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的句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的句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