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刘炳森书画收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刘炳森书画收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家刘炳森是谁的徒弟?
是俞樾的徒弟
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
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字画上面有落款有收藏价值吗?
大部分字画作品都是有落款的,这也是一种章法习惯,并不能简单的用有无落款来衡量一件书画作品的收藏价值。但是,落款的内容、位置、题写人等等因素可以影响一件作品的价值这是肯定的。
遵循古代字画章法的作品,一般落款的内容会涉及:作者名号、斋堂号、创作时间、创作初衷、临摹或者抄录来源、题献题赠、诗句跋语等等内容,如果是国画作品,有很多会提上与内容有关的诗句或者辞段等等。 落款影响价值,比如,有一幅画,是某朝某代一位名家的作品,但是被人提上了收藏落款,影响了整体艺术效果,这样,就会影响这幅画的收藏价值,算是一种破坏或画蛇添足。
也有一种,例如是某位不知名的作者的作品,但是有名家甚至皇帝给他做了题跋落款,这样,这幅作品价值也就增加了,这种作品多见于师承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也称为“助款”,有锦上添花的意思。 我想,对于落款和收藏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么解释你就明白了吧。
有。但收藏价值大小,就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的文化习贯,不管那个人,画了画,写了字大都都要写个落款,时间。价值在本人的基础上要值钱,其实,收藏价值大小,有无,是要看作者的艺术水平,作者的名气,如:刘炳森的隶书书法,真迹没款也值钱,有款更值钱,而普通人的,多写个落款也不值收藏。
刘炳森先生的书法为何被称为“俗书”?价格极高却流行几十年?
最初注意到刘炳森先生的书法,是看到他题写的“北京银行”和“天津银行”两块招牌。应该说,刘炳森先生的隶书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刘炳森先生的作品,总的感觉就是规范、美观,但是少了些变化。慢慢的,我发现网上对刘炳森先生的书法原来存在着很大争议,而且观点泾渭分明,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觉得有必要再认真审视一下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书法。
就像题主说的那样,很多人(包括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都直言刘炳森的隶书流于俗格,艺术档次太低。不少评论措辞相当激烈,甚至牵扯到了刘炳森先生的人品问题。
坦白地说,尽管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多年,刘炳森先生当年又是书坛名家,但是我对刘炳森先生的为人知之甚少,所以不敢妄评。我在这里只谈一下我个人对刘炳森先生隶书作品的感觉。
虽然字体不同,风格各异,但是我一直认为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跟田氏兄弟的楷书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影响范围极广的书坛名流,都是立足于传统书法并将经典法帖加以规范处理,书风显得更为妍美,并受到无数书法爱好者和普通大众的喜爱。另一方面,他们都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声,大致就是说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太过欠缺,千篇一律,俗不可耐。甚至有不少人说他们的作品就是在写美术字,言辞颇为不屑。
公正地说,站在书法艺术传统审美的角度来看,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与田楷一样,过于规范、美观,的确很难被称为卓尔不群的大家。但是,站在当今社会大众的审美角度来看,这样的书法看起来爽心悦目,能给人带来美感,这就应该是令人赞叹的艺术精品。既然如此,那么多人把刘炳森视为书法大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还是想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不管时间的评判尺度到时候如何定位刘炳森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准,我始终认为,艺术作品最终还是应该为大众服务。如果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至少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基础。就凭这一点,在乱象丛生的当代书坛殊为难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炳森书画收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炳森书画收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