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寒江雪书画收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寒江雪书画收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风雪夜归人”这句诗是谁写的?
「风雪夜归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诗解》评:「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遇上。宿:投宿;借宿。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日暮:傍晚的时候。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暮色降临,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遥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犬吠:狗叫。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柴门外忽传来阵阵狗叫声,应该是主人的家人在黑夜中冒着风雪回来了。
这首诗的词句释义与意境理解,存在很多歧义。
诗的标题就有些莫名其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已足,加主人二字,却成了一个病句,到底是遇到下雪便住在芙蓉山呢?还是遇到了芙蓉山住所的主人?前面的解释“主人”二字无着落,后面的解释“雪宿”二字无着落。所以有人认为“主人”二字是衍文。
该诗释义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点: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是归人闻。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种意见认为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贫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对于上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难以理解的,不必在上面纠结,存在歧义的,则可以体味诗境而不必落实。
诗的标题,就不必去纠结了,因为唐人写诗,并不注重标题,起个标题,只是为了给诗一个编号,读不清楚也不影响对诗意的理解。
日暮苍山远,上诉分歧,在落实这句诗的意思时出现了两种意思,一是,天晚了,诗人要去的“苍山”还很远,一是,暮色苍茫,群山在暮色中变得遥远。
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落实诗意,日暮苍山远,可以确定的是,天都要黑了,而诗人还在山中行走,有过在外行旅经验的人就会知道,此时内心最容易产生凄苦之情,因为有可能找不到住处,在外漂泊的各种心酸不断涌上心来,不断冲击你的眼泪的防线。
而最后一个“远”字,不仅仅指现实中的距离,而是给了诗人一个心里暗示,“远”与“暮”对,更强调诗人行旅之凄苦。
全诗只此一句写诗人自己,所以别看这五个字简单,却蕴含了诗人所有的情绪。此诗写于在遭贬之后,联想当时情景,这“暮”的不止是日,还是诗人的年华,诗人的人生,这“远”的不止是山,还是诗人内心的理想抱负。人生辛苦奔忙,而理想抱负渺茫,正如行于暮色苍山之中,不得归路。
此一句,以诗的情境牵引出诗人的情绪,从诗人的情绪延伸到诗人的人生体悟,又将诗人体悟的含而不露地表现在诗句中,这就是这句诗的高妙之处。
天寒白屋贫,这一句,如果诗人尚在屋外,那么“白屋”就是白雪覆盖的屋子,“贫”也应该理解为少,如果诗人已在屋内,那么“白屋”应该理解为简陋之屋,“贫”也应该理解为贫寒。
个人觉得,诗的第一句中,山是苍山,证明那时尚未下雪,到第二句,房屋就已经被白雪覆盖,未免有些突兀。
而此句若是理解为已经到了主人家里,家中简陋,而此时天气寒冷,更增加了一种贫寒的感觉。这样的理解,由日暮苍山到天寒白屋再到夜里风雪,有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推进,更有诗意上的顺承,全诗读起来层次更分明,诗意更通畅。
既然已经确定诗人已经来了主人家中,后面两句就容易理解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在借宿的主人家里,听到外面柴门处有狗叫,当然也听到了风声雪声,猜想此时是有人在黑夜中冒着风雪归家。
这个归家的人是主人的家人吗?未必,也不需要落实,只需要体味到风雪夜归的诗境就够了。
风雪夜归人这一句,即使没有读过这首诗的人,也耳熟能详,而且心有戚戚,那么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呢?
那就是,这首诗写出了所有人都会面临的一种凄苦心境。
风雪,是世事艰难。
夜归,是人生辛苦。
人生就像在风雪中行走,在黑夜中寻找途。
日暮苍山远,是诗人的凄苦。
天寒白屋贫,是主人的凄苦。
风雪夜归人,是他人的凄苦。
这世上,谁的人生不艰辛,谁的生活不艰难,谁不是那个风雪夜里的归人?诗人由己及人,他不仅是同情主人,同情归人,同情他人的同时也是同情自己,同情自己的同时,也是同情所有落魄之人。
这,才是这首诗让所有人心有戚戚的地方。
答者:谢小楼
(风雪夜归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原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描写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描写的是诗人投宿的所见所感,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家后的悄景,
首先来说答案吧,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一首名诗。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具体赏析这首诗之前,好玩的国学想说说流行音乐。因为诗歌,诗与歌是灵魂相通相融的孪生姐妹。
作为一个70后,我对许美静的歌,情有独钟。她有一首都是夜归人,我特别喜欢。夜归人这个词,本来就充满着感伤或者是温暖的意味。夜已深,离家在外的旅人,应该是倦鸟投林一样,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因为家是温暖的所在。但是要是一个游子,夜已经很深了,还在艰难地赶路,朝着家的方向,朝着那一缕温暖的灯光前进,想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伤感!
许美静的歌是这样唱的:
是冰冻的时分
已过零时的夜晚
往事就像流星刹那划过心房
灰暗的深夜
是寂寞的世界
感觉一点点苏醒一点点撒野
你的爱已模糊
你的忧伤还清楚
我们于是流浪这座夜的城市
彷徨着彷徨
迷茫着迷茫...........
这是一个都市女子内心的独白,是一个在夜晚流浪在城市的光怪陆离中的迷茫。而现在我们来看刘长卿的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现在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说这首诗之前,我们说说刘长卿。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对自己的诗是崇拜的不行,特别是对自己写五言诗,更是佩服有加,他常常说自己是五言长城,意思是在五言诗中,他是最牛的人了。不过,这个说法王维等肯定不服气。但是从他的这首诗来看,还确实不错,起码在五言诗中,算是顶尖的水平了。这首诗是这样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中国的诗歌艺术,是意象的艺术,这一点和绘画与书法是同出一源的。中国诗歌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就像是一副绘画作品一样,能在精炼的语言中,为你勾勒出一副美妙的图画,所以,著名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他的意象营造的艺术。在这首诗中,刘长卿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首诗其实很简单,但是你看他的造景艺术:
日暮苍茫,远山苍苍,夕阳西下,孤独的游子在天涯。这是一种很沧桑很孤寂的画面。
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寒风凛冽,一幢孤零零的白房子,这个就更加孤独无依了。
夜已深,已经没有人,世界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转动,但是柴门之内,有狗在狂叫,划过寂静的夜空,有静中有动的画面感,
最后一幅画面,游子夜归,清冷的夜里,茅草屋发出微弱但温暖的灯光,在迎接疲惫的游子归家,回到家的怀抱。
这幅画,先是静,后是动,先是寒冷,后是温暖。多么好的一副游子归家图啊。
我们把许美静的都是夜归人,和刘长卿的这首诗,做一下对比的话,就可以明显看出,现代诗的造境艺术,已经丢失殆尽了,只剩下直抒胸臆的直白,感人则感人,却毫无诗意了!
这句诗是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那是一种浓浓亲情温暖的感觉。不畏山高雪深、天黑路险,依然如期回到家中,在风雪弥漫的夜里赶回家中。说明他和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他知道家人在焦急的等待。天黑风高雪大路险的都不怕,亲情就是一盏灯,照亮回家的路,温暖的彼此。
正在写一篇刘长卿的文章,看到了这个问题,前边几位朋友关于诗的解读很好,我不在重复,随便说两句别人不说的内容。
先看一下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刘长卿应该怎么读?
从小我们就读做刘长(常)卿,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大学教授,大部分人都这样读。
这个名字来自于司马相如(字长卿),老街肯定地说应该读作长(掌)卿,原因是什么,有兴趣的朋友明天可以看我的头文章《老街诗词闲话64-我们一直读错了刘长卿》
二、一首诗的多重含义
这首诗其实很简单,四句都是景物的描写,不考虑其含义,闭上眼睛就是一副美丽的画面。
其中似乎有羁旅之艰辛,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乎有人生之感悟,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未必有,读者未必无。就像有人说:我的作品被选入了试卷,考学生有什么含义,我是作者,我都不知道有这个含义……
其实作者有没有不重要,好的作品自有其生命力,张惠言在温庭筠的《菩萨蛮》中读出屈原“初服”之意 ,有人因“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砍头,都是如此。好的作品意要深要远要含蓄,可深藏不露,可多重含义,任人解读。
三、白屋
如上面说的,不仅整首诗可以多重含义,一个词也可以。白屋是雪屋、还是陋屋、还是有雪的陋屋都可以。
这两个字是很常见的入声字,写诗的人最好能记住。
……
随便说两句,一家之言,不必当真。
@老街味道
2018-4-4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寒江雪书画收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寒江雪书画收藏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