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鸿绪书画收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王鸿绪书画收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台北借给日本展出的《祭侄文稿》到底有多珍贵?
谢邀,也来谈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背后故事,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拍案而起。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王羲之《兰亭序》已经不存于世,颜真卿的《祭侄稿》行书草书并见,堪称现存行书之最。
北京故宫古书画研究员金运昌点评到:所谓第几行书的评判,它的标准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和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完全不加修饰,跟给别人写信,给皇帝上奏章,那个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不是说看谁写的完美,看谁写的一笔不苟,而是看谁写的自然,看谁写的笔端带着感情。那么颜真卿的《祭侄稿》就有理由中选了。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
稿中写道“巨大的悲痛使我的心灵震颤,容颜变色。请你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颜真卿字帖
这是我们小时候学写毛笔字的时候,最常用的字帖——颜真卿的楷书。这是他常见,也是最典型的风格——似乎将浩然正气孕育每个字之中。作为唐人书法的一个代表,其严谨的法度使得后世有了“唐人尚法”的印象。
唐代书法史响当当的的重量级代表作,首屈一指的是孙过庭的《书谱》,还有陆柬之书《文赋》、怀素的《自叙帖》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四件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四件作品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多说几句,有机会去台湾的话,一定要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去看看,在那里奢侈地消耗一整天的时间,去感受浩瀚的中华文化,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再次谢邀。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馆把一件稀世国宝借给日本展览,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这件国宝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从1月16号展到1月24号,目前仍在展览当中。
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网民的很大争议,有学者说:纸寿千年,展一次伤一次,更有人说这是在卖国献媚。
《祭侄文稿》到底是一件什么宝贝呢?
《祭侄文稿》是唐朝颜真卿的真迹,距今已经1200多年了,得到历代名人题跋,乾隆皇帝也在上面提了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太上皇印章,还有乾隆书房“三希堂”的印章。
元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说这幅字是行书第二,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我们现在用的宋体字、仿宋体字都就是从宋代刻版中继承变化来的。
宋代刻版中有肥瘦两种字体,肥字学的就是颜真卿体,瘦体学的是欧阳询体。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颜真卿和这篇手稿的来历与传承。
颜真卿是唐朝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安史之乱前,颜真卿是平原太守,平原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当时属于安禄山的辖区。
颜真卿当时觉察到了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就借口阴雨连绵,加固城墙,又暗中招募兵马。自己却每天和同僚们花天酒地,不问政事,成功的麻痹了安禄山。
公元755年,安禄山反了,河北二十四郡中二十三郡都被安禄山攻破,只有平原郡一座孤城保存。唐玄宗听道消息后,大为感慨,很想见见这个自已没听过的忠臣,他说:我不知道颜真卿长什么样子,他太忠心了,太优秀了。 “
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在常山当太守,常山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县。颜杲卿在常山与颜真卿互为犄角,共抗叛军。
后来,叛军俘虏了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让他投降。
颜杲卿坚决不降,季明被杀,后来叛军攻破城池,颜杲卿立战被擒,后被安禄山杀死,死前大骂安禄山。
颜真卿后来给堂兄和侄儿收尸,只收到堂兄的一根腿骨和侄儿的头骨。
唐朝晚期奸臣当道,小人横行。颜真卿平叛有功,颜杲卿父子为国捐躯,就这样还一直遭到小人的陷害。
当初,就是因为太原尹王承业拥兵不救,才导致颜杲卿孤立无援,立战被擒。平定叛乱后,杨国忠听信张通幽的谗言,颜杲卿为国捐躯,居然不能得到朝庭的封赏,后来在颜真卿的极力哭求之下,才被朝庭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曰忠节,颜季明被追赠赞善大夫。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就是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下写的,文中是满含悲愤之情。
其中有一句说: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如果不是小人作祟,侄儿也不见得会死。
后来颜真卿也在小人的排挤下,最后含恨而死。
颜真卿平叛立功后,深得皇上重用,但他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人。
这其中就有宰相卢杞。
卢杞一直想把颜真卿排挤出朝廷。
颜真卿知道了,就对卢杞说:
当年,你爹被叛军砍了头,送到平原郡时,是我用舌头给他添去了脸上的污血,你现在怎么能忍心容不下我呢?
卢杞听了匍匐在地上,连说不敢不敢,可是这个小人心里更加地恨颜真卿了。
后来,李希烈叛乱,卢杞就对唐德宗说:
“李希烈青少骄横,如果我们能派一个稳重儒雅的重臣去宣示皇上的恩泽,他一定会洗心革面,归顺朝庭。颜真卿是三朝老臣,为人刚正忠厚,海内有名,是最好的人选"。
众大臣,极力劝谏,唐德宗还是派颜真卿去了。
到那儿,李希烈先是百般笼络,不成,杀之,死时75岁。
附:《祭侄文稿》全图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而最能体现颜真卿“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的,其中就有他的《祭侄文稿》,并且以《祭侄文稿》为最。
《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历代书家公认为是继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由此可见它的价值所在。《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去世后,《祭侄文稿》成为中国历代书法家、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祭侄文稿》曾被北宋内府收藏,元朝人张晏、鲜于枢,明朝人吴廷,清朝人徐乾学、王鸿绪也先后收藏过。后来,《祭侄文稿》被送入清宫,珍藏在内府里。《祭侄文稿》上面钤满了中国历代收藏家的收藏印章和题写的跋文,是一件传承有序的颜真卿真墨宝。1949年初,《祭侄文稿》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初期有哪些书法名家和作品?
我是书画及文史杂谈,一名书画爱好者。关于清朝初期的书法家及作品,经查阅相关资料,清朝初期的书法主要是继承明朝余绪,在书坛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主要有以下几位:
一,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朝初书画家。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作品《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二,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 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三,朱耷(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八大山人书法成就也很高,但被画名掩盖,注目者不多,黄宾虹曾称其书法第一画第二,确为至言。
四,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等。江苏昆山人,明末诸生,与顾炎武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兵败亡命。善草书、画竹。
五,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又号耕海潜夫。明泰昌元年生于盐城县北宋庄。明末清初大书法家,他工书能文,对书法造诣很深,著有《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
大家好!我是书画及文史杂谈,欢迎关注和留言,相互探讨书画艺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鸿绪书画收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鸿绪书画收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