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音乐与文化传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音乐与文化传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国乐?
1、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断改善音乐事业中的文化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不断提高音乐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2、站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音乐事业。要改变音乐事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鼓励和支持流行音乐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音乐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音乐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入力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民族音乐创作和发行队伍,增强音乐事业发展的资源和制度保障,引导我国音乐事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同时,要切实缩短群众与音乐的距离,着力增强音乐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不断扩大音乐的群众基础,增加观众市场,夯实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充分利用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音乐事业。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音乐创作和发展的宝贵财富。要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音乐创作的内容来源,建立我国音乐事业发展持续不断的思想和文化动力宝库。
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化中音乐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古代乐器中的笛、箫、古筝、二胡等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使得传统文化资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内容。
5、切实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承。要及时修订音乐教育教材,充实和丰富音乐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知识的滋养,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水平。
要合理安排音乐教育课程的时间,改变音乐课是副课的错误认识,将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个人人格成长等紧密联系起来,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学生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中小学音乐老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提高音乐老师的文化素养,使得中小学音乐老师可以胜任通过音乐教育传承文化的重任。
黄梅戏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影响?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等。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青阳腔、徽调、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20世纪50年代,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这种新艺术品类可以突破传统的舞台对于黄梅戏的种种限制,大大拓展了黄梅戏表演的体裁种类、内容和形式。
“这些作品既有神话传说、历史传奇的题材,也有反映现实、直面人生的题材,内容丰富,风格隽永,琳琅满目,既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又丰富了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样式和手段,推进了电视剧的发展;既扩大了黄梅戏的传播与影响,又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黄梅戏的诞生与发展对弘扬传统的黄梅戏艺术意义重大,同时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剧也有重大贡献。经过不断的探索,黄梅戏电视剧既实现了电视化,又保留了黄梅戏戏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那些审美优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音乐与文化传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音乐与文化传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