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让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让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保护京剧的方法有哪些及经费?
1、加大戏曲艺术宣传力度,利用好新媒体这个时代。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不管是京剧也好,豫剧也罢,都在衰落,但是程度不同,豫剧在全国乃至国外都很活跃,群众基础非常的好,而京剧目前的发展状况显得有点不太令人满意。
2、打造民营剧团,国营剧团同步发展的格局。戏曲文化的传承只依靠国营剧团显然不太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只依靠国营剧团力不从心;通过引入民营剧团可以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3、公益推广:借助当前已经普遍施行的“进校园”“进社区”“非遗日”等公益活动,将京剧的排演、推广,与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联系,用戏剧经典来夯实群众文化生活,让传统戏剧拥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4、发动群众:通过积极辅导群众学唱当地传统戏曲,并在当地各类文艺活动中,有意安排一些传统戏曲节目,让群众直接参与传统戏曲表演,使传统戏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以活态传承。
5、以旅游景点为平台,开展传统戏曲演出交流活动:在景点安排传统戏曲演出,让风景和京剧融为一体,别有一番风味,不但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吸引游客,让外地的朋友一饱眼福,了解京剧的传统戏曲艺术。
对已去世的老艺术家,用音配像形式录制大量优秀剧目,对健在的老艺木家予以保护,并发挥他们的特长挖掘优秀传统剧目,:并传教各艺术流派传统剧目,成立各级京剧艺术团体,向全国普及京剧艺术剧目。
甘肃的剧种有什么特色?
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地方戏曲艺术——陇剧,近几年来在项目保护单位甘肃省陇剧院,通过在校园演出大型经典陇剧剧目、在小学开设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陇剧高级专业人才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开设陇剧课程,与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进一步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地方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2006年5月20日,陇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进校园”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校园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精品剧目走进大学校园演出是省陇剧院每年重点业务工作之一,2018年就开展了3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农大等学校,有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非遗进校园”活动,旨在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们在兴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之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2014年9月起,省陇剧院和兰州市张掖路小学合作了“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开展每周一次的陇剧知识教学活动,现已被学校列为“精品课堂”。
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通霞,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窦凤霞现为兰州文理学院特聘客座教授。2018年在兰州文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授课活动,通过讲述陇剧声腔道白及发展历史、与学生互动、教授身段及演唱曲目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深入了解了甘肃独有戏曲剧种——陇剧,推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吸引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青年学生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018年,省陇剧院还与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就选派梅花奖演员开展陇剧艺术普及讲座,根据业务安排选派优秀演员、作曲、演奏员等,前往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开展活动等内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今后陇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让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让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